2023年最后一個工作日,國內軸承制造行業(yè)龍頭企業(yè)人本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人本股份”)對外披露了針對上交所審核問詢函的回復報告,對企業(yè)的經營模式、毛利率情況,以及期間費用及存貨等問題進行回復。
據了解,人本股份主要從事軸承領域相關產品研發(fā)、生產和銷售,主要產品為成品軸承及軸承配件。該公司于2023年1月13日遞交IPO招股書,其間曾因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被中止審核,后于當年6月初恢復發(fā)行上市審核。此次IOP擬募集資金27.02億元,其中8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,其余的用于重大項目建設。
江蘇經濟報發(fā)現,人本股份在報告期內不僅毛利率表現不及同行,且資產負債率早已突破警戒線。值得關注的是,該公司早年間曾實行“內部股份化”,雖然在報告期內進行了清退,但是否涉及“變相公開發(fā)行”還有待作出說明。
凈利潤增幅由正轉負 毛利率不及同行
根據回復函內容,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(以下簡稱“報告期”),人本股份分別實現營業(yè)收入72.68億元、91.21億元、93.89億元和50.36億元,實現凈利潤7.73億元、8.75億元、7.19億元和3.32億元。2021年、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營業(yè)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別為25.49%、2.94%和9.22%,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3.15%、-17.84%和-10.75%。
這一特征同時也體現在報告期內該公司的主營業(yè)務毛利率同樣呈持續(xù)下滑趨勢。據企業(yè)方給出的解釋,其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為鋼材材料價格上升、專用軸承等低毛利率產品收入占比上升,以及產能利用率變化導致的制造費用占比變動等。有趣的是,人本股份在回復函中將南方精工(11.800, 0.27, 2.34%)(維權)、雷迪克(26.480, -0.03, -0.11%)、新強聯(30.190, 1.26, 4.36%)作為同行業(yè)可比公司,其所列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別為31.74%、31.33%、30.25%和30.74%。
同時,人本股份產品售價變化與汽車、家電等行業(yè)的價格年度調整息息相關。隨著訂貨量的增加,配套企業(yè)與整機廠商等下游客戶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逐年適當下調供貨價格。盡管該公司表示價格降幅通常在合理適度的范圍內,不會導致產品毛利率持續(xù)不斷下滑,但在上游采購端鋼鐵材料價格持續(xù)上升,下游銷售端成品價格持續(xù)下調的情況下,企業(yè)的盈利性只能逐漸減弱。
而從行業(yè)格局來看,我國軸承行業(yè)集中度并不高。該公司也在回復函中介紹,國內軸承行業(yè)的市場化程度較高、競爭較為充分,隨著同行業(yè)企業(yè)技術能力提升、成本控制能力加強,企業(yè)部分軸承產品存在因市場競爭激烈而導致價格下降的風險。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,人本股份的利潤空間恐將再度被壓縮。
“變相公開發(fā)行”問題待解 資產負債率突破警戒線
在上交所的問詢函中,針對人本股份推行“內部股份化”的事項進行了問詢。內容顯示,人本股份2019年年末其他應付款—內部股份化金額9.58億元,同時對“內部股份化”安排進行整體清算,確認當期內部股份化費用1.5億元。清算前,“內部股份化”安排共涉及30余家發(fā)行人子公司,共1817人參與,包括發(fā)行人體系內公司及關聯企業(yè)的員工。
人本股份在回復函中表示,參與“內部股份化”人員的投資份額并未作為注冊資本實際出資至公司,因此不享有公司法規(guī)定的股東權利,不能依據內部投資份額來確定參與人員是否具有股東身份,且該行為“不涉及非法集資或變相發(fā)行股票”。
然而,人本股份對于其“內部股份化”超兩百人的情況是否報證監(jiān)會并未作出說明。江蘇經濟報發(fā)現,或為清除上市障礙,人本股份在2019年底對“內部股份化”安排進行清退,并于2020年5月完結相關清算價款結算工作。但此后新的問題接踵而至:在融資渠道收縮后,又該如何籌集足夠的資金。
從招股書內容來看,通過抵押、質押資產獲得借款是人本股份解決上述問題主要方式。據披露,截至2022年6月30日,其用于抵押或質押的資產賬面價值合計30.12億元,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21.54%,主要包括土地、房屋建筑物、設備和保證金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同期,其固定資產約32億元,通俗來講,該公司可用于抵押或質押的資產已經不多了。
在大量借款之下,人本股份的負債水平明顯偏高。報告期內,同行業(yè)公司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41.06%、43.94%、44.05%、45.28%,而人本股份披露的資產負債率遠超同行業(yè)平均水平,并且突破了60%的警戒線。
大量負債之下,人本股份的償債能力相比同行業(yè)公司也明顯偏弱,至2022年6月末,企業(yè)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為1.12倍和0.74倍,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和較低的流動比率、速動比率,均帶來了較大的償債風險。那么,對于一家資產負債率突破警戒線,同時盈利能力又持續(xù)走低的企業(yè)來講,即便能夠成功登陸資本市場,又有多大可能性為投資者帶來利益和回報呢?
江蘇經濟報記者 劉照和